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而继续追问: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何为初心、使命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自信时引用了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的一句话“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特性,却都知道应该保住自己的根本。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奋进事业的进程中要守本心,溯本源。
自深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以来,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深化了事业内涵发展构建,更对这个问题的体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皆做出充分肯定。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不仅应从教育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上理解,更要从一位党员教师的初心使命、担当作为上予以把握。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建立在幸福感、满足感的基础上。教育作为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应享有的权利,它的公平、质量、资源,人民满意度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应从自身的初心和使命角度深刻反思与体力践行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直接指向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和价值诉求。
萧楚女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一位好教师,就是要把光明坚定的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面塑型,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心灵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立德树人的师德前提,身正为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加强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才能耳濡目染,身悟其真。
一名好教师,必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庄子·逍遥游》中“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新时代好教师使命的内涵。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如同灯塔之于航海人,灯光之于夜行人,知识的传授,要求新时代好教师不断充实自身、开拓视野,创新方法,沉积学识,从容解疑释惑,担当教书育人的使命。
好教师的爱是博大的,它不仅爱国家、爱事业、爱生活,更爱自己培养的学生,而且是每一位学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爱的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用仁爱之心培养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大有可为的时代。继续深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的过程,是每一位党员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的时代诉求,更是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奉献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基,理论之源。